我发现真正做成了一件事之后,人才会改变
本文来自豆瓣小组“我发现个规律”丨
由豆瓣用户@杀遍全球。授权发布丨
原文标题:让人改变的,是真正做成了一件事丨
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丨
第一件事
楼主去年考研,(28岁的大龄考生,高中毕业后就没认真学习过了),进了初试和复试,虽然最后没有被录取,但是整个人对于生活和学习的态度明显改变了,比如说:对待工作会更坚持更严谨;遇到不顺心和困难的事情,比以前更开朗;对未来有着积极的期待;等等……
第二件事
楼主大概五年前丢了一部手机,然后看了很多别人找手机的经历,自己一步一步,报警-更新刷机信息-时时关注官网维修记录-经常去派出所……这一过程相当烦琐,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在楼主和官网、派出所、手机销售店三方不断的交涉中,我的手机被找回来了。
这件事情可以说改变了楼主的性格,我之前比较懦弱,而且特别怕麻烦,现在就是很刚,遇到困难总会想方设法去解决,而不是逃避,也不会惧怕未知。
然后我看了看周围的情况,优秀的朋友们,他们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做成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的有利因素不断累积,所以造就了如今优秀的他们。而且你会在和她们的交往中,从她们身上得到一种积极乐观的力量。
如果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比较、颓丧、挫败、灰心……这些负面情绪,其实可以自查一下,自己是否曾经坚持做成功过一件事。
豆友评论
@Roserobber
是这样的,这些大事一步步把蒙昧的人雕刻成型。我记得初中时我们班有个智力有问题的孩子,经常被班上同学欺负。那时候我是那种成绩比较好人缘也不错,但不太管别人闲事的乖乖女。有一天班上一个混混同学找那个特殊孩子撒气,推倒了他的桌子把书撒得满地都是,那个特殊孩子只会哭。也不知道我那天发什么神经,刚刚进教室路过讲台,就臭骂了混混一顿(平时不敢,怕被打),然后把桌子给扶起来了。那以后的很多年里,我常常从这一刻的回忆里得到力量,它反复提醒我:“我是这样的人,而不是那样的人”。
后来我也渐渐理解了为什么会有“但行好事,不求回报”这一信条。因为这件事对那个特殊同学,或者在场的其他同学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对我自己的影响非常大,原来人之所以能做到不求回报是因为他们每一次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那就是对自我的雕琢。
楼主回复
对对对,就是这种感觉,并不是多大的成功,而是在一件事情中,你获得了塑造自我的力量。
@lulu酱
这就是不间断的正反馈强化。
@林祎凯(已婚)
没错就是这样,在一件件没有完成的小事中,会消磨很多的勇气与自信
@揪揪儿
有个方法是记成功日记,跟你这个想法不谋而合。
@mn_987
我也经历了楼主那个过程,但怎么说,只对自己做题能力有了信心(甚至过了那么几个月,这种信心也快掉光了),总体还是自卑的不行,感觉自己没有实质性的成长
楼主回复
绝不仅仅只是做题的能力。选学校、选专业、安排学习进程、寻找学习经验……每一次抑制玩手机的冲动,每一次在焦虑中拿起书本的决心,每一次哭着把书背下去的勇气………我觉得这些就是长大的过程,就是塑造自我的过程。
@如花似玉郭芙蓉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掌控习惯》,它里面提到了一个概念是“身份”。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身份会有一个认知,比如说“我是一个拖延的人”,而这个认知是由你的行为堆砌而来的,反过来你的认知会进一步固化你的行为。
所以你想要改变的话,就从一件件打破目前认知的小事开始做起,我觉得就是楼主举的这些例子!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做了“不符合目前身份”的事情,我们就会改变!
可以正向也可以负面,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